网上有关“零售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零售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零售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如下:
一、现状
零售行业在疫情的影响下,已经变成了我国最重要的产业之一,超市、便利店、无人售货机都在切换模式,从线上模式变成线上模式,更方便消费者下单,同时也可避免近距离接触。
根据零售行业分析数据,2015年我国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26.9亿元,到2021年约为39.2亿元。5年复合增速为7.82%。其中网上零售额占比从2015年的10.8%上升到2021年的24.9%。?
从零售结构整体来看,我国的零售结构以小规模的商店居多,特别是个体商店的比重高达92%,每个个体商店的平均从业人员只有1.75人。即使是大型零售企业,其组织规模仍然偏小。
二、发展趋势
1、零售业将加快适应市场变化
为了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商业正从产品渠道为王向消费者为王的发展思路转变,新零售电商系统平台搭建将更具自我学习和自我适应的特征:商业发展重心将从城市中心区域转向居民社区,消费品市场将出现更多具有城市特色和区域特征的零售品牌,改变“千店一面、千店同品”的现象。
2、科技、时尚、生活方式相融合
一是零售商利用数字标牌、电子试衣间、智能定位、自助终端和VR展示等一系列智能应用,带给消费者智能化和场景化的购物新体验。
二是产品功能将保持快速迭代,接触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成为消费者获取知识、彰显个性的新途径。
三是零售品牌将更清晰地向消费者传达品牌文化及品牌定位,商品陈列以生活方式展示为目的,单个门店中的商品品类更加丰富。
3、高品质商品、服务与文化相融合
我国正从世界工厂转型为世界市场,消费品市场仍具有较大增长潜力,我国的品牌商和零售商将抓住国内市场的发展机遇,从三个方面树立消费者对本土品牌、本土零售企业的信心:坚持文化自信,深耕国内市场,净化市场环境,构建诚信零售体系,回归工匠精神。
4、线上和线下进一步融合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我国网民增速呈放缓趋势,电商下一步的竞争重点将从吸引流量转向挖掘客户消费潜力:提升商品和服务质量,减少差评率,提高用户忠诚度;积极布局线下;通过并购、交叉持股等方式,让电商与实体店利益捆绑,使线上线下融合进入双赢阶段。
5、多种业态将呈聚合式、生态化发展
未来的新零售电商平台建设商业环境将继续朝着聚合式、生态化的方向发展:围绕社区消费需求,围绕服务消费需求,围绕零售巨头的业务需求,金融、物流、咨询等一批功能更加细分、专业性更强的生产服务型企业将呈生态化发展,提高大型零售企业的经营效率,提升居民消费质量。
6、零售业社交化特征将更加明显
信息时代,商家和消费者所掌握的信息差距逐步缩小,以广告为主的单向传播方式效果不断衰减,口碑、信任成为零售品牌得到消费者认可的重要因素。因此,零售商将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交属性:利用微信、微博、大众点评等主流社交平台;通过与消费者保持高频次的互动;构建消费圈层。
超市的发展历程
超市作为一种经营业态诞生于20世纪的美国。1990年广东东莞虎门镇诞生了我国第一家超市——美佳超级市场,随后国内的超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96年后一批世界级大型超市(家乐福、沃尔玛等)相继进入中国,与此同时,各地纷纷出现区域性的单体或连锁超市,如上海华联、武汉中百超市等。从此,超市的发展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年增长速度达到70%,预计2005年超市的销售额将占社会零售总额的25%。伴随2004年12月11日中国零售业的全面开放,国内零售市场的格局将会发生剧烈的变化,超市之间的竞争也将更为激烈。
我们将超市分为专业型超市和非专业型超市两大类。所谓专业型超市主要是指以某一大类商品为主要经营品种,服务于特定的消费人群,例如家电超市、药品超市、家私超市、手机超市、办公用品超市、肉制品超市等;非专业型超市是指经营的商品名目繁多、品种涵盖范围广,服务的对象为广大的消费者,主要是满足于消费者一站式购物的需要,例如家乐福、沃尔玛、易初莲花、麦德隆等。专业超市多在汲取非专业超市成功经营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要了解药品超市这样的专业超市的运作机制,应该首先知晓非专业超市的“门道”。
超市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一种先进的经营模式,超市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核心竞争力的打造,目前非专业型超市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主营产品经营能力。每一个超市都有自己的定位,确定了自己的定位,也就决定了自己的主营商品,顾客满意度的建立靠经营者对这些商品的经营方式及行为的体现。例如学校旁的超市可以将充满青春活力的商品作为主营品种,并配以引领时尚潮流的推广活动;社区型的超市可以将家居商品、实用商品作为主营品种,在经营中处处体现便利,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社区生活便利,比如代收发信件、代缴水电费和话费等。
成本控制能力。采用低价策略是超市经营的一种重要手段,“低成本、低毛利、低价格”的经营方针,良好的成本控制能力,使得在经营商品大同小异的情况下,超市拥有了赢得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成本控制是指超市经营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包括超市采购过程的成本控制和销售过程中的费用控制等。
畅销商品开发能力。超市经营面积有限,寸土寸金决定着零售企业只能选择盈利水平高、周转快的畅销商品进行经营。因此,畅销商品的开发是每一个零售企业要面临的问题,而企业开发畅销商品的能力强,意味着以有限的资金和卖场面积实现更多的销售和盈利能力强。有关专家提出,选择某种商品作为企业畅销商品培养对象的方法有很多,诸如从分析商品畅销各因素出发选择畅销商品、从过去的销售记录中选择畅销商品、从竞争对手的营销推广中选择畅销商品、从发达地区和流行起源地选择畅销商品等;推广畅销商品的方式主要包括陈列推广、广告推广和价格推广等,而采用自有品牌方式开发畅销商品是一条事半功倍的捷径。
整体营销策划能力。超市竞争取决于超市所覆盖的商圈的大小以及在商圈内的市场占有率。而强有力的营销能力是取得超市经营成功的关键,这些营销能力包括价格促销、陈列促销、广告促销、服务促销、体验营销等。但这些营销手法的运用不是孤立的,必须加以有机的整合。许多超市经常开展各种促销活动,遗憾的是没有将这些活动有效地整合起来,因而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如充分利用店内POP广告、堆头陈列等方法营造商品价格低廉的卖场气氛、同时加以体验式样营销打消顾客的疑虑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对特价品进行特别陈列,将最吸引人的特价品放置在商场入口特设的陈列架上,其余的则分别陈列在店内各处,力求使消费者走完商场一周,才能全部看完商场推出的特价品,延长了消费者的逗留时间,促使消费者在寻找特价商品时顺便购买其他的非特价品。
大型超市的发展现状
用数字说明我国大型超市的发展与现状
安盛管理 鲍强毅
1998年6月,国内贸易局出台了《关于零售业态的分类意见》,首次对我国零售业态进行了规范。它们是:百货店、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大型综合性超市和仓储式商场等八类。
1999年上半年,国内贸易局连锁商业办公室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对全国部分城市营业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进行一次调查,收到35个城市、146个店铺的调查结果。
一、大型超市的结构情况
(一)、地区分布
店铺最多城市依次是:上海、北京、武汉、深圳、天津、青岛、石家庄、大原、大连。其中上海、北京、武汉、深圳、天津5个城市占了48%,其他30个城市总和为52%。
全国近一半的大型超市集中在这5个城市,东部沿海城市多,中西部城市少,发展极不平衡。
(二)、地理位置:
大部分的店铺开在市区,市区的店铺占76%。只有部分仓储式商场开在郊区。这与国外大不一样,国外的大型超市尤其是仓储式商场基本建在郊外,主要原因是我国交通工具和消费习惯与国外不同所致。
(三)、经济类型
党的“十五大”后我国企业经济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型超市企业也是如此,近几年新成立的企业中,除国有独资外其它经济成分的比例有所增加,大型超市的经济成份的比例。也在大幅增长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国际知名零售集团都陆续登陆我国,在中国版图都可以看到的全球知名零售企业沃尔玛(美国)、家乐福(法国)、麦德龙(德国)、万客隆(荷兰)、欧尚(法国)、伊腾洋华堂和佳世客(日本)的店铺。近几年,国外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首选业态就是大型超市。
(四)、开业时间
90年代初,广州的一家零售企业最先在广州市开了一家叫广客隆的店,标志着大型超市在我国开始。直到1995年前在全国只有十几家店铺。1995年后,随着外贸的介入,大型超市开始发展起来,现在大部分店铺都是1997年以后开业的,1998年开店速度加快。
(五)物业投资主体、投资方式及投资成本。
有60%的店铺所有权归经营者自己,其中新建和改造各占一半。在新建和改造的资金使用上各店铺不等,高达上亿元,低至几百万元。另有40%以租货的形式出现的。租货的租金各地区、各企业、相差也很大,高、低相差着几十倍。幅度在90—700元/平方米之间居多。北京、青岛两城市租金相对偏高。
(六)、组织形式
70%是连锁经营,30%是单店运营。
(七)、经营规模
一个企业最多的店铺有十几家。一般3—6个店铺居多。
(八)营业面积
店铺营业面积在3000—6000平方米占47%,6000—10000平方米占24%,10000以上占26%。
二、经营情况
(一)、商品结构
绝大部分的店铺以食品、日用品、家电、服装为主。百分之百店铺都经营食品,食品的经营比例在40—70%之间。但经营生鲜食品的比例不高,占食品比例3——15%之间。
(二)、经营品种
经营品种在1万种以上的店铺占74%,其中1—2万之间的店铺占41%,2万种以上占33%。
(三)、销售额
全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下的店铺占30%,1亿—5亿之间占40%,5亿元以上占10%。其中5亿以上企业中,合资企业占了66%。
(四)、每日客流量
每日平均客流量在4千人以下为40%,4千—1万人之间为40%,1—2万人次为12%,2万以上为8%。
(五)、客单价
最高店铺的平均客单价为260元,最低为13元,其中70元以上为17%,40—70元之间53%,40元以下为30%。
(六)、用工人数
用工人数在200人以下的占20%;200—500人之间居多,占52%;500—1000人之间占21%,1000人以上占4%。其中合资企业的用工人数集中在200—1000人之间,超过1000人的企业依次是:国有独资,有限责任,股份制。
(七)、平均人效(销售额/人·年)
最高266万元,最低11.9万元。146个店铺的平均人效57.9万元,各企业用工人数相差甚远,人效相差也很大。
(八)、平均地效(销售额/平方米·年)
据有关资料记载,家乐福1998年在中国(大陆)每平方米平均销售额平均是5232美元(合人民币:43427元)我国是家乐福在全球整个销售中等水平,家乐福较高的是在本土法国,阿根廷、西班牙等。我国大型超市的平均地效为24296元,最高的店铺为88900元(合资企业)最低的为5538元。两者之者相差较大,这种差别除地区间消费水平、店铺规模差别外,很大一部分是经营管理的差别。1998年5000万元以上连锁企业中,平均地效最高的企业为10877元。最低的企业是4745元。
三、对大型超市发展的一些看法
通过以上数字可以看出中国大型超市的一个总体情况,大型超市为什么在我国发展如此之快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零售的发展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上游产业的发展而发展的。改革开放的十年来,物品的极大丰富、商品的供应需要双方发生变化,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这样为“一站式”购物打下了基础;二是消费者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心理的变化、目标顾客的细化为大型超市的发展提供了机遇。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家把购物时间集中在双休日,那么大型超市就为他们提供了“一次性”的便利;三是大型超市经营成本的降低也是快速发展的原因。设施简洁、装修简单(与百货店比)降低了企业的物业成本;大批量的采购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经营规模大,人员相对减少,自选自助服务降低了人工成本。总之,这些成本的降低,最终使商品价格降低,消售额增加,因而带来利润的提高;四是国外先进企业的介入、先进管理技术的导入带动了大型超市的发展。中国零售业的开放是从1992年开始,当时主要是以百货零售业的合资企业出现。1995年以后,国外企业尤其是欧美企业进来后,他们把好的管理经验、新的观念和技术带到中国也带动了中国大型超市的发展。深圳是我国最早开放零售业城市之一,当时沃而玛进来时,当地不少企业感到有压力,但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深圳万佳无论在消费者的知名度还是消费者的满意度等方面都与沃尔玛不相上下。
随着中国加入“WTO”,近两年会有更大的发展。但是纵观我国大型超市目前的状况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大型超市物业投资太高。我国大型超市的物业60%是自选和改造,自建的费用高的惊人,有相当一部分店铺物业投资在1亿元左右,如果按年销售2亿元,利润1%计算(200百万/年),50年才能收回投资成本。经常听到一些企业讲,几千万用于建房、几百万用于购买设备、最后店建起来,设备购进来,商品摆进去,店是开业了,但由于后续资金支持不足导致供应商断货。相反国外企业在中国开店很少自建店铺,大部分都是租贷或与物业主合作方式进行(有些中方的合作方就是房地产开发商),这样既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又缓解了资金的使用。企业可通过兼并、改造、合作、租贷方式减少物业投资成本和投资风险,并使资金能够合理、均衡地分配使用;二是经营效果相差太大。从经营情况我们可以看出,除商品种类、数量、商品结构(大类)没有太大的差别外。每个店铺的销售额、客流量、平均客单价、平均人均、平均地效相差太大,有的高达几十倍。如果排除不同地区购物力水平的差别,既使是同一地区也是如此。如某一地区,平均地效最低为1.75万元/平方米·年,最高的为64.4万元/平方米·年,相差37倍。平均人效也是如此,某一地区最高的人效为266万元,最低的为21.8万元,相差12倍。经营效果的提高是多方面的,但关键是加强全面科学管理。如果我们在用工上有一个合理的安排,降低人工直接成本和所带来管理成本,经营效果将会有很大改观。还应加强对零售业核心技术的管理(采购管理技术、店铺营运管理技术、信息管理技术、防损管理技术、品类管理技术等)。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手段,使企业的经营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连锁经营网点布局
连锁经营网点布局
连锁经营高速发展的同时,许多企业忽视了市场容量和市场属性对其的影响,造成连锁店建设的盲目性与重复性。目前许多连锁企业处于亏损的临界点,有的企业甚至已面临破产问题,这里固然有规模不够大无法获得规模效益的原因,但连锁网点布局上的缺陷和不规范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如某市共有连锁企业30家,辖980个分销点,其布局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1)在同一商圈内网点布设存在重复性,经营商品类似、经营规模相近;(2)距离过近,如在200米长的街道两边,雷同的便利店、超市就有7家,加剧了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3)与这种重复设点相反,有不少纳入规划的社区内尚没有连锁网点。对其中7家连锁经营企业进行的深入调查表明,连锁企业和向连锁经营发展的企业已开始重视店址选择问题,但这一重视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认为选址是连锁经营的关键,网点布局影响了日后的发展,因此对网点选择较慎重,一般在进行商圈调查和市场分析后才作决定;另一种也认为选址很重要,但把每一家分店的选址孤立考虑,认为哪里有开设条件(如有场地、在交通要道边),就到哪里设点。
连锁经营分销网点分布的商圈分析
1.商圈界定。所谓商圈,是指商店吸引顾客的地理区域,是商店的辐射范围。商圈由核心商圈(顾客占55~70%)、次级商圈(顾客占15~20%)和边缘商圈构成。商圈分析,是指对网点商圈的构成情况、特点、范围以及引起商圈规模变化的因素,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分析划定,为网点选址提供科学依据。
商圈分析的意义在于:(1)可获知特定商圈内人口和社会经济特征,连锁店可依此提供相应产品和服务;(2)若已在一定区域内设有分店,连锁总部可判断新店是否会与老店发生冲突;(3)可测算一定区域内分店设置的数目;(4)能准确识别市场地理位置上的特点;(5)掌握市场竞争、金融服务、交通运输、商品配送、劳动力供给等情况。
2.商圈划定。企业可通过售后服务登记、顾客意向征询、用户信息网络等形式搜集有关顾客的资料,对现有网点的覆盖区域大小、形态和特征作出较为准确的确定,进而划定商圈。
网点布局研究的目的是科学确定新网点位置,因此首先要对准备开设的网点所在商圈加以划定。划定商圈的传统方法是“雷利零售引力法则(Reilly's Law of Retail Gravitation)”。该法则通过确定一个位于两区域间的无差异点,根据此点来确定商圈大小。该法则表明特定区域人口越多、消费规模越大、商业基础越发达,对顾客的吸引力就越大,商圈也就越大,而处于无差别点上的消费者不论到哪里购物利益均等。
“雷利零售引力法则”虽简单易行,但没有考虑交通时间和网点的集散顾客能力,且该法则并不是确定某一网点的商圈,而是确定某一区域的商圈。大卫·哈弗(David Huff)对此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哈弗模型来确定网点商圈。哈弗模型考虑到网点的营业面积、顾客的购物时间、顾客对距离的敏感程度等,经统计计算可得出消费者从不同距离到目标店购物的概率,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设立不同的概率标准,选择一定概率下的距离划定商圈范围。但哈弗模型也有其缺点,概率值的确定较复杂,而且没有考虑消费者对不同商店的偏好。
3.商圈分析内容。从单一网点来看,可将其商圈构造归结为“点、线、面、流”四个方面,“点”即网点,“线”即网点可以辐射到的最远距离,“面”即辐射的范围,“流”即商圈的市场动态。商圈分析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1)人口规划及特征分析:人口总量和密度、年龄分布、平均教育水平、居住条件、总的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职业分布、人口变化趋势、消费习惯等。
人口数量是衡量商圈内需求大小的重要参数。网点的顾客可分为:居住人口、工作人口、路过人口,这三部分人口的消费特点各有不同。了解商圈内不同顾客的年龄分布特点、教育水平、收入支配情况、职业分布,可使连锁企业掌握消费者的惠顾倾向,安排设立适应这些惠顾倾向的连锁分店,以得到最好的布局效益。另外根据商圈内居民的消费倾向和生活习惯可以预测特定商业行为对现有市场引力的大小。
(2)经济状况分析:主导产业、产业多角化程度、消除季节性经济波动的自由度等。
企业需要掌握商圈内是否存在主导产业、是什么产业以及会给商圈带来什么影响。若商圈内居民多从事与主导产业相关的工作,那么该主导产业的前景就会直接影响商圈内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进而影响商圈的市场容量;如果商圈内产业多角化,则消费市场一般不会因某产业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发生大的波动;如果商圈内居民从事的工作行业分散,则居民购买力总体水平的波动就不明显,对连锁店营业额影响相对也就较小。
(3)竞争状况分析:现有竞争者的数目与规模、不同竞争者的优势与弱势、竞争的短期和长期变动趋势、市场饱和程度等。除要注意竞争者外,还要掌握商圈内商店群的构成,衡量商业相对集中区里的各个网点的相容性。其评价工具是商店间顾客交换率。
(4)网点地址的可获性分析:地域类型与数目、交通网络状况、区位规划限制等。开设连锁分店时,一般首先需要分析商圈内有哪些商务区。通常商务区可分已规划商务区和未规划商务区,已规划的商务区一般有区域规划限制,而未经规划的商务区通常有三种,见表1。
商圈内交通的顺畅程度,公交车的路线安排、站位设置,道路过往限制等,均会影响客流量大小,此外税收、执照、营业限制、劳动力保障等,也是影响网点生存的重要条件。
根据以上分析内容,连锁企业可决定是否在商圈内设置分销网点。
青岛零售业的竞争是很激烈的,外资目前有沃尔玛,家乐福,佳世客,麦德龙,百盛,大福源等等,当地的零售巨头是利群,维客,还有潍坊中百,威海糖酒一些省内知名企业也在青岛的即墨和胶南布好棋子.上面说的是综合性卖场,专业卖场有国美,三联,苏宁,五星,大中,还有家居类的百安居,东方家园,可谓狼烟四起,而且近期一些外资大鳄已经或正在进入,到时竞争会更残酷!
我要说的是超市这种零售业态.这是一个大吃小的年代,很多规模实力不够的中小型超市可以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与大商场比,自己有什么竞争优势?价格?品种?面积?好像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那么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儿?
我上大学时,没好好学,老师讲的东西没记住多少,但市场营销学老师讲的一句话印象挺深刻:猪往前拱,鸡往后刨,各有各的活法.
不能与大超市比价格,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拼不起!大超市可以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青食饼干,花生油,奶类,生肉类,大米鸡蛋卫生纸等等这些老百姓居家过日子的食品赚几分几毛钱,甚至赔钱卖,为什么?第一个原因大家都知道,拉人气,树低价形象,带动其他产品的销售,比如鸡蛋低于市价,你去买鸡蛋,总不会排上几分十几分的队买上限量每人三斤五斤的鸡蛋回家吧?多少捎点别的吧?还有二,返利,这个原因很多人也知道,合同规定着,我一年卖一千件货,每件返现金多少,卖一万件返多少,超市即使平进平出,只要能做出量来,返利也相当可观,当然有的是搭赠,比如五十送一,好的,我这五十件低价销售,那一件可就是纯利.还有三,这个也不是秘密,那就是大卖场的利润来源与小超市不同,店大欺客这个词现在不准确了,但店大就可以欺供应商.
想到我这里卖货?可以,一万块钱进场费,几个品种,四个?好,每个品种三百,以后增加品种一个还是三百啊!
过年了,交点儿节庆费吧,一千,店庆了,再交点儿吧,一千.
卖场搞了个大型活动,投入很大,你看我们投入这么大,拉动了你们厂家的销售,结款扣三个点啊!
要上促销员啊,一个月二百块钱的管理费.
买个堆头陈列,行,一月两千,嫌多?你旁边那个位置三千呢!!人家一下子交了半年,这是照顾你啊
大家看到了吧!
但小型超市行吗?不行,就是靠这些品种赚钱的,也没有与供应商讨价还价的实力,所以可口在大卖场你卖两块二,我就卖两块五,怎么了,到了饭店人家还要三块五块呢,到了高档酒吧夜总会这些场合还十块呢,爱喝不喝.
关于“零售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是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海之]投稿,不代表Cali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alibrary.cn/zsbk/202501-93696.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Cali号的签约作者“海之”!
希望本篇文章《零售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是什么?》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Cali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零售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零售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